-->

地震的形成


地震(又称地动)是指岩石圈的振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板块积累和释放能量的一种方式。一次强烈地震过后往往伴随着一系列较小的余震。也有的地震是双震。比如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2004年12月发生了8.7级的强震,2005年3月又发生了8.5级的地震。
概念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表面波两种。体波包含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横波传播速度2.0-5千米/秒,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纵波传播速度3.5-10千米/秒,能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表面波只在地表传递,能造成严重伤害,速度最慢。地震时,纵波先到达地表,所以人先感觉到地面上下振动。但由于纵波衰减比横波快,所以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只感到水平晃动。具体参见:地震波
震源:地震波产生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又称震中。震中是地表距离震源最近的地方,也是震动最强烈,受地震破坏程度最大的地方。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深度。
震中距:观测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源距:观测点到震源的距离
地震的大小
目前衡量地震大小的标准主要有震级和烈度两种。
震级
地震强度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多少来划分。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宾诺·古腾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即现在通常所说的里氏地震规模。里氏规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并选择距震中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里氏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1倍。小于里氏2.5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里氏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里氏4.5级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有记录以来,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发生在南美洲智利的里氏8.9级地震。

特别说明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本博客以往文章的图片无法显示,请谅解。

标签

生活纪实 (192) 感想 (116) ingress (54) 软件 (49) 小诗 (35) 梦境 (28) 教程 (21) 科幻 (21) 体会 (20) 杭州 (11) blogger (5) wordpress (5) Google adsense (4) Google voice (3) Chrome (2) Tensorflow (1) 谷粉 (1)